更正教解经(二)历史和文化
19.06.2016 主日祷告会/6am
引言
大家早安!
今早我们要继续分享更正教的解经的第二种强调点—历史与文化。
马丁路德说:“一个好的讲解圣经学者不把自己的个人意思带进圣经,乃是把圣经里的意思带出来。”ie. 把经文的意义解出来,非将自己个人的意义带进去。”
人常在解经时,不容易摒弃个人的偏见与先入为主的观念,拥有一套解经是重要的,但许多时候也是一种危机。主因乃是我们就以主观的态度来解经,而非客观式的来看上主的话。
因此在解经时,必须有良好学术根据的方法,包括字义、文法的研究,历史、文化的环境,文学的批评和地理等因素。
(一) 文化解经
何谓文化?
指一个家族、民族、国家借以存在的一切方法,风俗、习惯、工具、建筑、制度等。我们知道一件事,不管人写的是什么,都是按自己文化背景写出来的。文化决定、修饰、润色、引导与影响他的思想,异端是不按文化背景。
人类学将文化分为两种:
1) 物质文明—一切东西、工具、物品、住处、衣饰等,这些东西都是人用以维持他们的生命。
2) 社会文明—一切风俗、习惯、仪式等,人在社会中的活动,有了如此的背景与文化的了解,才不会对经文有误解。
例如:
- 出3:5 脱鞋犹太人的习俗
- 赛28:9-11 父亲教导孩子的方式
- 太5:40 vs 路6:29
圣经的社会背景协助解经者明白所指的原来事物是什么,包括字义、单字、句子、词汇。圣经中大部分的材料反映了他们时代背景,但文化非真理,因此不能被接受为上帝的启示。
更正教的观点:
- 文化非真理,但上帝的启示是在文化形式之内,也通过文化形式传给人,否则启示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此启示是不能脱离文化形式而独立。
其中也有几个原则:
1) 某处境、命令或原则重复、延续,未被推翻关于道德与神学主题。在圣经别处重复,永远有效,适用于今日。创9:6
2) 某些处境、命令或原则是个人特定、不可重复的情况,也与道德及神学无关,也被推翻,就不适用于今日。
- 利20:11 vs 林前5:1-5
3) 某些处境或命令与我们文化背景有相似之处,适用于今日。
- 罗16:16; 林前16:20
4) 某些处境或命令与今日的文化完全不同,但仍适用。
- 约13:5-15洗脚
(二) 历史解经
这是圣经的根基,不能在解经时将历史分割出来。例如:主被钉十字架在四福音书中。为何犹太人要用罗马帝国的方式来处理主耶稣?
另一方面,在启示录,我们必定要了解主后第一世纪的历史背景—如何写与教会有何关系及功用?
第三,先知书知道其背景,才知道为何先知何以讲这句话。
(三) 地理解经
历史是圣经时间的背景,地理是空间上的背景。地点、季节、气候、植物、山、河、平原,一切的自然界都在向人类说话。
参阅
- 约4:4, 9
- 启3:16
结论
解经容易吗?见仁见智。
应该用什么方法最适当?开放?单一的进路?
我个人的观点:先认知各不同的解经后,才由其中一种作为你个人的解经途径,但有好些经文却要取舍方法。
另在各种解经有所认识,我们才不会走入歧途而用自己的话语带进圣经中,而是把圣经中的话语带出来。
预告(26/6/2016)
主题:更正教解经(三)字义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