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0~马丁路德改教简介

马丁路德改教简介

主日崇拜 30.10.2016/8am&10am

引言

大家好!平安!

今日是30/10/2016。在1517年10月31日为马丁路德将他的95条论纲钉在威腾堡教堂的大门上,也就宣告路德与天主教的冲突正式爆发。今年刚好是499年,我要借着这特别的日子分享马丁路德改教简介。

(一) 背景与教育

生于1483年,在东德艾斯勒本(Eisleben),父亲为一名矿工。年轻时所看见与乡民的信仰使他对宗教产生迷信,父母为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路德的背景是天主教的教育,因有严父也有严母,小时常被父母鞭打得头破血流。他曾多次离家出走。一方面怕父亲,另一方面恨父亲。此种情绪投射在上帝身上。

于1502年从尔佛特大学毕业Erhurt,在教育背景中是在弟兄会的学校求学,也是非常严谨的教导,一有错也是用鞭来管教及被罚,对上帝的认识乃是一位严厉的审判官,非一位慈爱的天父。

原本是要按父亲的心意就读法律的他,在一次雷雨交加中,没有被击毙而决定进修道院,一生事奉上帝。父亲对他的决定非常不满,不孝,甚至说他的经历非出于上帝,乃是撒但给他的一个攻击。

在修道院中他在信仰上有极大的挣扎,刻苦己身,整天禁食,通宵祷告,希望能得平安。但如此尽职守的修道士以行为,以表现,却无法让内心得到片刻的安宁,内心的罪恶感,他不断祷告也无改善。上帝是一位严厉的教官,还是慈爱的天父?为什么寻找不到他呢?

在大学中所受的经院哲学(契约神学)影响他的思想与生命。

(1) 上帝的救恩是有条件的与圣经中无条件的是相对的,一切都是白白得着的也因信称义。但契约神学的教导上帝是愿意给,但人必须先完成他那一部份的责任与条件,那么上帝才会把恩典给人。

(2) 人没有得救的确据

契约神学也是天主教观教导人是到那一刻,最后一口气,才能确定自己有否得救,与圣经所给应许有不符合。因此,马丁路德也不断的忏悔、认罪祷告、禁食通宵祷告,因没把握自己已符合上主所要求的责任与条件。

(3) 上帝是审判官、立法者而非救主

天主教崇拜二个神学家,一位为奥古斯丁,另一名为阿圭那强调善功的重要性。一方面惧被审判,另一方面就借着善功来得安慰与解脱。

(4) 预定论

他痛恨预定论,因此定论让他没有安全感。因一切的命运已定了,他也痛恨上帝,他宁愿上帝没有造他出来,说爱上帝,恨他都还来不及。

但得救的路德后最喜欢预定论,因此定论是基督徒最大的安慰。原本信仰的绊脚石如今成为信仰的房角石,因为人的得救与否不是因为你的表现业绩、才干、能力及恩赐,而是因为上帝单方的恩典。

(5) 恩师的启迪三方面

  • 悔改是爱上帝的心开始,而不是结束,上帝是慈爱非叫你惧怕。
  • 不可以信赖人天然的能力,如良知、良心,因是不可靠的。
  • 真正的神学是荣耀上帝而非荣耀人。

以上三项思路引导路德初步的了解因信称义的起点。

(6) 路德的得救乃是由罗马书1:17-18带给他的亮光,他说:“天国之门就立刻大开,我终于进入乐园了。”

(二) 马丁路德的神学观有二方面

2.1 因信称义论

a) 称义是被动的义(Passive Righteousness)

上帝主动的工作
上帝白白的恩典
人是完全被动的

约6:44, 65

上帝主动加给人,人被动的领受,信心是人被动中主动的回应,这信心也是上帝给的。

b) 称义是外来的义(Alien Righteousness)

非你自己的义,你主的义加在你身上,外来的,不是靠你里面的良知、良善,非你与生俱来的,不是你里面的挣扎,而是上帝拣选你。林前1:30。

c) 宣告的义(Announcing Righteousness)

得救的那一刻,上帝宣告我们不再是罪人,而是祂的儿女,因我们已经披上了公义的外袍(约1:12)。

2.2 神学

* 神学探讨中,我们看到马丁路德特别提出基督教的三个基要信仰:三位一体的神,其次,是基督论,最后为救恩论。

2.2.1  四个主要思想

  • 唯独恩典
  • 唯独信心
  • 唯独圣经
  • 人人皆祭司

2.2.2  圣道神学

  • 写成文字的道
  • 讲台上宣讲的道
  • 道成肉身的道

2.2.3 十字架神学与荣耀神学

* 十字架神学

代表上帝的愤怒与咒诅、祝福与慈爱。人在绝望无助(hopeless & helpless)时,才发现这大能力,也称为辩证神学Theology of Dialect正、反、合:

  • 羞辱 vs 荣耀
  • 软弱 vs 大能
  • 愚拙 vs 智慧

* 荣耀神学

用理性去证明神的存在,也根据神的创造去推断神的属性,ie. 荣耀人的理性,荣耀宇宙的奇妙而忘了神的本性与旨意,意是深不可测,是人理性所不能及的,要认识神必须谦卑地按照神的启示才能认识这位荣耀的神。

(三) 马丁路德改教时的压力与结果

3.1 内忧与外患

他知道自己是粗野、狂暴、激烈、好战,认识他的人不仅脾气火爆,从不让步,还嗜好啤酒,并喜欢攻击别人,导致他原有一群知识份子的同工离开他后因重洗派与农民战争,大批的农民也与他造反。

在外患,他面对教皇与德皇查理五世的施压力要他60天内认错并收回他所发表的,后被开除教籍,他拒绝让步也重申圣经的权威。

3.2 他于1520写三篇文章

a)致德国基督徒贵族书

此文章特分析天主教的教皇制度:

  1. 教权高于政权。
  2. 教皇有解释圣经权力。
  3. 教皇有权力召开教会会议。

b)教会被掳到巴比伦

天主教廷的腐败,人人皆祭司,人直接到上帝面前也可以为他人代求。

c)论基督徒的自由

用正、反、合的基要思想:

  • 基督徒是最自由的人,也是最不自由的人。
  • 不靠行为得救,但得救后要有好的行为。
  • 信心不是好行为,非我们功劳,但它又是第一个善功与好行为。

结论

  1. 马丁路德的生活背景是生活在一个吊诡的处境中,这也造成他后期的生活争执与神学的思路特点。
  2. 他长期的争执使我们蒙恩。
  3. 愿主借着他个人的经历,因信称义与神学观成为人人的祝福。

预告(6/11/2016)

主题:保罗书信中的感谢

经文:罗1:8; 6:17; 林前1:4-7; 弗5:20; 腓1:3-6; 西1:3-4; 帖后1:3; 提前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