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78期 /文:徐智淳传道
“我们应当藉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上帝,这是那宣认祂名的人嘴唇所结的果子。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分享,因为这样的祭物是上帝所喜悦的。”(希伯来书13:15-16)
本次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更是给教会带来极大的冲击。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全球性的大流行也未尝不是对所有基督徒的基督信仰进行了一次相当完整的筛检。在严峻的疫境中,大家的“人性”都被彻底曝露,基督信仰的实在性更是清楚地彰显在基督徒於疫境中的生活。在人人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分享”仿佛已经成了奢侈的代名词。与所爱的人分享手中的资源、时间、体力、精神或许还能办到,但若把分享对象换成是不太熟悉的人或完全陌生的人,难度瞬间加大至难以估计,特别是在大流行的前提下,贸贸然与陌生人接触,往往意味着提高了感染病毒的风险。
教会中有一小部份年轻的弟兄姐妹在过去的一年半里,大概只有不到五个月的主日能够回到教堂参与崇拜。更多的儿少及长者虽然渴慕却因自身属于高风险群,只能参加线上敬拜。这个形势是否也让我们认清一个事实:我们可能在短时间内(2-5年),甚至可能长期(5年以上)无法回到“正常的教会生活”,也就是群聚敬拜?这样的体验真的很糟糕,更会让我们迷茫甚至失去对基督信仰的热忱。因此,我们必须做出观念上的调整,不再将服事限制在教堂范围内,而是将之扩展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在疫境中的生活方式,更是直接反映出自己作为基督徒的信仰品质。

耶稣基督所呼召的门徒在祂的带领下,从来就不曾过着安逸的生活,而是放下一切、居无定所,走到哪就在那里尽心服事有需要的人。他们同样也面对财务上的挑战、面对各种流言的攻击、面对来自掌权者的生命威胁。他们也曾经软弱、否认主、逼迫主甚至离开主。但主耶稣基督那不离不弃的爱却将他们一一地寻回,圣灵的大能更是让他们的服事热忱至死不渝。
对笔者而言,基督信仰并非我们在理论上有多认识上帝,而是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次经历上帝的“参与”、“插手”及“管教”。正如当时的门徒们,我们可能对耶稣基督也存着许多美丽的误解和错误的期盼。若从福音书中,主耶稣基督对门徒们的培训来看,祂要塑造的并非口齿伶俐却毫无行动力的门徒,反而在他们还未理解的时候,耶稣基督就以自己的行动作为他们的榜样。主耶稣基督对门徒生活的“参与”、“插手”及“管教”,最终造就了伟大的教父们。主耶稣基督的福音也藉着他们,不管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能持续兴旺。
若我们仔细品味上帝所颁布的大诫命总纲:“爱上帝”及“爱人”,我们就明白 希伯来书13:15-16 所表达对上帝的颂赞和向需要的人分享,是同等的祭物,也就是蒙上帝所喜悦的祭。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取悦上帝。简单来说,若口中不断赞美上帝,却不按照上帝的指示生活,就是假冒伪善之人。大诫命的总纲虽然看起来是两件事,但本质却只有一个!“爱”才是真正的诫命,在“爱”中包含了分享与分担。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跟有需要的人做出分享和分担的行动,正是彰显上帝的爱的最佳范例。很多时候我们不做并非我们能力不足,只是我们怕麻烦。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捐献金钱的筹款往往比招募志愿者的活动更容易达到目标。
本堂在疫境中设有“仁爱关怀站”、年议会也设立了“港湾 Covid-19支援”、总议会的MCRD事工一直都没有停止。弟兄姐妹可以善用这些平台的资源来做关怀的工作,毕竟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在自己的圈子内所发生的需要,可能只有我们知道。在个人经济及执行能力有限的窘况下,可能会造成我们对需要的冷漠回应,这些资源就能加力给我们去扶持有需要的人。然而,这并非说我们在善用这些资源的时候,就无需付出,只须向有需要的人分享这些平台后,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免去了许多帮助人的麻烦。事实上,我们需要学会陪伴这些我们认识的需者,鼓励他们求助及勇敢地生活下去。我们无法给予的实际帮助,由这些平台来做;平台做不到的关系建立,则要由我们来做。结合两者的通力合作,自然会给予需者更有果效的帮助!
盼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怕麻烦,随时成为有需要者的帮助。那我们就不止用嘴唇来赞美歌颂上帝,更是做到行善与分享的行动,在阴暗的疫境中成为我们生活圈子中的光,见证及荣耀主耶稣基督的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