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84期 / 文:林崇恩牧师
教会或基督徒需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我们是一群被上帝从世界中,蒙召出来敬拜上帝又受上帝差遣回到世界中去作见证和服事人的人。换句话说,教会是“神圣的”(holy),因为教会受上帝的呼召,被分别为圣;教会也是“在世的”(worldly),因为教会受上帝的差遣,进入世界,为完成主所托付的使命。因此,曾经有人形容教会是“神圣而在世”(holy worldliness)。正如基督耶稣,祂是神,却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上成为人,完成天父所托付祂的使命,活出“神圣而在世”的生命,更是所有跟随主的门徒该效法的生命。
成为基督徒或主门徒的你和我,主已差遣我们进入世界,正如耶稣道成肉身到世界一样。主要我们在这世界,学习接触人,尤其是那些不认识或不明白福音的人,让他们能认识福音和相信真理;学习体察或体验人,特别是拥有感同身受的精神与那些活在困苦、贫穷、被边缘人等等相处,让他们感受和经历到基督耶稣的爱。
在世接触人的生命就是一种“与社区连接”的生命,特别是基督徒带着主的爱和怜悯进入缺乏爱的人群中,带着主的盼望进入绝望的人群中,带着主的喜乐进入孤单的人群中等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主所托付我们的使命:见证和引人归主。

一、与社区连接:基督徒需培养动慈心的生命
“动慈心”的生命也是一种“怜悯心”的生命。这样的生命需出现在每位基督徒或主门徒的身上。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常常“怜悯人”或“动了慈心”地去服事人。
成为卫理宗的一份子,我们不可忘记卫斯理约翰的关怀工作,尤其是他推行的关怀的信念和策略,扩大了他的宣教事工。卫斯理约翰深信一个真理:凡爱上帝的人必爱他的弟兄。他认为若有人看见弟兄或姐妹在基本生活需要上有缺乏却不给予帮助,那是可耻的。因此,当我们阅读卫斯理约翰的生平时,可见他传福音的同时也未曾忽略帮助贫苦无助的人。他必竭尽所能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卫斯理约翰看到当时社会的需要便动了慈心,不断地开办许多关怀的机构,如设立孤儿院、老人院等,收容那些遭遗弃或无父母的儿童和年老无依靠的寡妇等。此外,他也设立免费治疗所予平民,提供医疗服务给患病且无经济能力求医的人,提供药物等。
弟兄姐妹,卫斯理约翰所做的关怀行动,值得现今的基督徒反省,我们应该如何承接卫斯理约翰关爱人群的精神?在这时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关怀模式,赢得人群归向上帝?若卫斯理约翰没有动慈心的生命,没有与社区连接,他就看不见社区的需要或社会的问题,更不会有这些关怀行动。

二、与社区连接:基督徒需勇敢实践关怀行动
我们常常说基督徒要传福音,而真正的传福音不单藉着“言语”,更当藉着“活生生的生命”去传。从圣经我们可以看见,基督耶稣就是藉着教训、宣讲、医病、赶鬼等去彰显天国的福音。同样的,成为主耶稣门徒的我们也应当以生命活出所传的福音,以致人不只是“听”到福音,更能从我们的生命中“看见”和“经历”到福音。
从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晓得,撒玛利亚人与祭司和利未人的不同乃是他勇敢地以行动帮助那位受伤的人,而且他的勇敢乃是尽他所能。经文提到撒玛利亚人动了慈心,那是“内在的感受”;而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伤者的伤处,包裹好,扶他骑上自己牲口,带伤者到旅店,出钱”等等的行动,这是“外在的作为”。换句话说,耶稣把“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作为”联系在一起,教导我们内心的“怜悯”要透过外在的“行动”表现出来。人往往内心有感动,有怜悯,却不敢行出来,这是我们要学习突破的地方。
有人曾说,基督徒要成为“无墙的教会”,以致毫无拦阻地走进社区,接触社区。基督徒不要成为只活在“四面墙里的教会”,对教会外或社区的一概不知,与自己毫无关系,这并不是主所要我们做的。我并不是期望基督徒要在这社区做什么大事情,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做在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那就是做在主的身上。把一杯凉水给这些小子中的一个喝,主应许我们一定会得到赏赐。
结语
让我们同心一起“与社区连接”,大家一起努力培养“动慈心的生命”,并且一起勇敢行出“关怀行动”,建造一间“爱神爱人”且懂得真理也行出真理的教会。